close

在當前數位經濟蓬勃發展趨勢下,政府針對新創企業的支持有其必要,法令規章也應適時調整,但我們認為相關的作法仍應審慎。以放寬電商上市櫃規定為例,有人以近來在台灣電商市場掀起巨浪的蝦皮為例,其母公司東南亞網路集團Sea是一家在新加坡的企業,其財報仍虧損,卻可在美國上市,就認為台灣也應該如此。但其實Sea背後的大股東是亞洲市值最高的電商企業騰訊,市值高達5,000億美金,其所能提供的資金與技術支持不如小覷,更重要的是Sea的電商事業在東南亞已頗具規模,未來極具潛力,因此容易得到投資人的認同。
過去,台灣的生技產業上市櫃規定已經放寬,因為生技產業的特性就是研發時間長、不確定性高,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,因此若能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多的支持,將有助生技產業的發展。但是,該條件放寬後卻發生了浩鼎案,在資訊不對等的情形下,讓許多投資人遭受重大損失。因此,政府如要放寬電商上市櫃規定,讓虧損的電商也能上市,則相關的配套措施如:加強資訊的揭露、延長大股東在股票上市後的閉鎖期等等,也要一併考量。
其次,電商的發展非常注重規模,我們看到很多電商初期虧損,卻不斷的投入研發來拓展市占率、擴大規模,例如美國企業亞馬遜成立以來不斷虧損,但因為持續投入研發,提升其服務品質與擴大規模,同時藉由其本身電商的優勢,轉型至雲服務的企業,讓其成為全球前五大市值的企業。目前全球獨角獸企業約214家,美國與中國大陸占了大部分,因為這兩個國家經濟體量龐大,台灣一家也沒有,就是受到規模的限制,但是連新加坡都有2家,就像上述的Sea,就是以整個東南亞市場為其目標。所以,資本市場的開放是一回事,企業本身能否獲得更大的市場才更為重要。
其實,台灣不是沒機會,過去兩岸曾完成服貿協議的談判,當中大陸允許台商可至大陸設立全資的電商企業,無奈服貿協議無法通過,讓台灣失去了拓展大陸市場的機會。而現在台灣亟欲推動的新南向市場,早就被國際上的電商巨頭如騰訊、阿里巴巴、亞馬遜等插旗,而且許多已經成長為獨角獸了,台灣要想再進入將會面臨很大的挑戰。
既然拓展市場有困難,那麼可以結合策略夥伴進軍新興市場,但我們看到之前馬雲來台灣,宣示成立基金來扶持台灣的新創企業,最後似乎是政府有所顧慮而不了了之。當然,如果有台灣的資金來扶持台灣的企業更好,但不論在資金操作、技術扶持、市場拓展方面,都不如這些國際大企業時,台灣的新創企業要持續成長茁壯就會有所困難。
事實上,近來中國大陸的電商發展令人側目,《華爾街日報》曾報導包括騰訊等中國大陸科技巨頭,正在影響美國新創公司和大公司,許多中國大陸的模式正在被美國複製。同樣的,有印度馬雲之稱的Vijay說:很多年前,我們都說中國大陸的創業者在學習矽谷的經驗,今天這個現象已經改變了,矽谷已經在向中國大陸學習先進的移動網際網路技術。因此,台灣如果要積極發展電商,中國大陸將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,我們不可視而不見。
為扶持電商企業,我們樂見政府在政策上有所彈性,但相關的配套措施仍要做好,更重要的是執政者的心態要開放,對全球的市場或是投資者不應有抗拒的心態,也不能閉關自守,如此台灣才有機會搭上這波新科技創業的浪潮,讓台灣的經濟順利的轉型。
【中央網路報】
來自: http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171122/24699494.html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